“鼓浪文兴”中文拔尖基地读书会 | 杨望龙:引读《汉语》(二十二)

文章出处: 发布时间:2024年04月25日 访问次数:

2024年4月20日15:00-17:00,2021级中文拔尖班在联兴楼大厅开展第二十二次读书会活动。本次活动由杨望龙老师主持,卢豪、孙梦瑶领读,李茜、周柯菲、唐梓欣、王晨宇同学参与讨论,研读内容为罗杰瑞《汉语》第5章第4节、第5节。

汉语中的情态通常使用助动词表达(“得”除外)。其中,“可以”“能”“敢”自古典汉语时期开始一直沿用至今;“必”“欲”如今在口语中已经消失;“当”在南北朝时期很常用,到了现代只保留于复合词“应当”;“须”在汉代以后逐渐常用;“要”在唐朝开始使用;“解”则在较晚的白话作品中出现。

系词的出现是古典时期之后的一项重要发展。“是”原本是指示词,后来演变为系词。关于这种演变的解释,有一种观点认为“是”常用来复指主语,由此逐渐变为系词;另一种说法则认为“是”受到了否定名词的“非”的类推发展出了系词用法。唐代以后,“非是”被“不是”取代。古典汉语中“弗”来自“不之”的合音,后来“弗”与“不”有所混同。Ohta认为普通话的否定词“没”源自动词“没”[m(u)ət]{沉没、消失}。罗杰瑞则认为“没”来自“未之”的合音,后来“没”[m(u)ət]舒化之后,失落韵尾[t],由于经常与“有”连用,进而演变为[mei]。

中古时期的祈使否定词也发生了很多变化。由于“勿”令人感到生硬,缺乏礼貌,因此被相对委婉的说法替代,比如“莫”“休”“不要”“不用”等。北京话中最常用的“别”与“甭”,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是“不要”与“不用”的合音。Ohta则主张否定词“别”引申自{别的、另外},因为“不要”的合音应该得到[biào],而不是[bié]。

中古时期也出现了很多副词,比如表示全体的“都”,取代了“唯”“独”的“但”,还有程度副词“极”“最”“很”等。

介词也随着副词的增多而增多。口语中出现了相当于“为”的受益介词“给”;“在”取代了“于”;“用”“把”“持”取代了工具介词“以”。

被动式的表达变化很大,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引介施事的“被”,后来出现了更常用的“叫”“让”。

古典汉语的使动式可以直接使用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带宾语构成。后来则使用两种结构:一种是一个及物动词与一个不及物成分组合,然后共带一个宾语,比如“破之”变为“攻破之”。另一种是直接用使役动词“使”“令”等。

通过比较古典汉语与现代汉语,可以看出两项显著的语序变化。一是否定句中代词或疑问词作宾语,需要置于动词之前,后来则置于动词之后。比如“吾谁欺,欺天乎”变为“吾欺谁,欺天乎”。其次,古典汉语中引介处所或工具的介词短语通常置于动词后面。后来,介词“在”替代了“于”,引介处所的介词短语置于动词之前,“用”“把”“持”替代了“以”,引介工具的介词短语可以用于动词之前。(需要强调介词短语而非动词时,也可以将其置于动词之后。)

赵元任认为汉语句法最重要的发展是前及物结构,即一个前及物介词如“将”“把”等,可以将动词宾语提至动词之前。有些语言学家根据这点,并结合Greenberg的类型学理论,认为汉语正在由SVO语言演变为SOV语言。不过,Greenberg的理论(SVO语言将逐渐演变为SOV语言)并未完全证实,汉语中前及物结构的发展也不足以说明汉语的词序类型正在向SOV发展。


图/文:芦豪


Copyright© 2023  伊园甸区区三区四区  版权所有   闽ICP备05005471号   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   地址: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伊园甸区区三区四区